一、清污和雨污的区别及其特性
清污分流:是在现有管网条件下,对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智能调蓄,将雨水管内错接、混接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截流至市政污水管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较干净的中后期雨水则直接进入市政雨水管排入自然水体,从而根本上解决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进入自然水体造成的水环境污染问题。
雨污分流:是将城市污水与降雨径流分离,各用一条排水管道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雨水可以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到河道,或经过自然沉淀,即可作为景观用水和市政用水等;污水需要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水质达到相应国家或地方标准后再排入河道。雨污分流便于雨水收集和集中管理排放,降低水量对污水处理厂的冲击,避免污水对河道、地下水造成污染,保证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
雨污分流,就是通俗的讲就是将雨水和城镇污水分别处理,因为雨水中污染成分较少,大部分为无污染的无极颗粒,不必进入污水处理厂的生物系统进行处理,可直接排入河道,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短期内大量降雨如进入污水厂可能造成瞬间负荷增大,严重影响污水厂运行。
雨水和污水都属于城市排水工程。雨污分流是指将雨水和城市污水分开收集,分开排放。分流是因为雨水是未被污染的干净水(不考虑初期雨水),可以直接排放至受纳水体;而污水是需要排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才能排放到受纳水体的。如果不分开收集,会造成雨季时,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
雨污分流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
最初的排水体系大都采用了合流制,就是污水和雨水采用同一根管道来输送,有条件的最终接入污水处理厂。但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当遇到汛期或者暴雨,大量雨水混合污水溢出,四处横流,极少能够到达污水处理厂,反而是直接污染了河道。
另一方面,由于雨水冲淡了污水的浓度,就算是最终进入了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也不高。因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一场从合流到分流的“排水体系改革”在中国各大城镇广泛铺开。然而从水环境改善的角度来看,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即便是实现了雨污分流,初期雨水的污染物浓度也非常惊人。在一些发达国家操作雨污分流的高级阶段,初期雨水也要进行截留,并送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才排放。另一方面,污水也并非全部能够进入污水处理厂。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存在的问题是,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很大,但收集到的污水甚至不及处理能力的一半,很多是闲置的。
“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水还是好不了。”像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密度太大,污染物总量太大,依据地方污水处理厂的标准,尾水还是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这非短期的投入能够解决。
二、雨污分流的困难之处
那么在改善水环境方面,“雨污分流”为什么让人失望?治理河道污染,改进排水体制是一回事,关键还在于加强源头的收集和提高末端处理效率。分流制如果管理不善,同样不能杜绝污染。此外,雨污分离后,曾经的化粪池系统有取消的趋势,导致污水管道里一些大块固体堵塞管道,一些小区物业为了操作方便,仍然直接将污水和雨水管道打通;还有一些为了减少排污费,私自把污水管道直接通向雨水管道。现实中,雨污绝对分离操作难度很大,就算是雨水管道里也并非纯粹的雨水。
三、思考和建议
虽然雨污分流制有种种的优势,但事物总有其两面性。雨污分流的排水模式造价高、改造成本大,这也是客观现实。
随着对水资源利用和初期雨水削减的重视,以及综合考虑改造成本,目前我国比较现实的排水系统改造方式应该结合以下几点:
(1)不强求大规模的雨污分流改造,而进行部分片区的分流;
(2)充分考虑雨水传输和存储功能的建设,比如人工公园、人工湿地、屋顶集雨、铺设透水砖充实地下水等,即提升城市的海绵吸水储水功能;
(3)针对含污染物较多的初期雨水,合理设置溢流设施,利用智能系统监测雨水水质、水量,自动控制进入污水厂的雨水流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治水行业已经进入从“治水”到“智水”的时代,“跟上新模式,运用新手段”才能为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来源:海绵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