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氧生化的原理
低氧生化主要通过控制反应环境中的溶解氧(DO)浓度(通常为0.2-0.5mg/L),利用微生物在微氧或缺氧条件下的代谢活动实现有机物降解和脱氮除磷。其核心机制包括:
1.微生物代谢调节:低氧环境促进反硝化细菌(缺氧段)和聚磷菌(厌氧/好氧交替段)的活性,反硝化菌利用有机物将硝态氮还原为氮气,聚磷菌通过厌氧释磷、好氧吸磷实现除磷。
2.抑制丝状菌膨胀:低DO可能诱发丝状菌微膨胀,但通过控制其他参数(如负荷、pH)可维持污泥沉降性能,同时利用丝状菌比表面积大的特性提高有机物降解效率。
3.能量代谢优化:低氧条件下细胞通过氧化磷酸化增强能量生成,同时激活自噬和抗氧化应激机制,延长微生物活性。
二、低氧生化调试的过程
1.污泥接种与驯化
(1)投加同类或相似活性污泥,初始浓度控制在1500-2500mg/L。
(2)初期投加大粪、淀粉等碳源(COD 200-300mg/L),补充氮磷(BOD:N:P=100:5:1),闷曝培养(气水比1:5-10)。
(3)通过镜检观察原生动物(如钟虫、轮虫)的出现判断污泥活性。
2.负荷提升阶段
(1)起始阶段:容积负荷0.5-1.0kg COD/m³·d,进水COD控制在1000-5000mg/L。
(2)启动阶段:逐步提升负荷至设计值的50%(约40天),监测颗粒污泥形成和产气量。
(3)满负荷阶段:负荷提升至100%(30-40天),调整曝气量和回流比,确保出水达标。
3.环境参数控制
(1)温度:中温厌氧(30-40℃)或低温(15-20℃),避免大幅波动。
(2)pH:厌氧段6.5-8.0,好氧段7-8.5。
(3)氧化还原电位(ORP):水解段-100~+100mV,产甲烷段-150~-400mV。
三、运营管理事项
1.关键参数监控
(1)溶解氧(DO):缺氧段0.2-0.5mg/L,好氧段1-3mg/L,避免过高抑制反硝化或过低导致污泥上浮。
(2)碳氮比(C/N):维持BOD5/TKN在4-6,不足时投加外部碳源(如乙酸、甲醇)。
(3)硝态氮:缺氧段进水硝态氮控制在10-20mg/L,通过内回流比(200%-400%)调节。
2.异常情况处理
(1)污泥膨胀:丝状菌微膨胀(SVI≤150)可接受,若过度则通过提高DO、调整pH或投加絮凝剂控制。
(2)脱氮效率低:检查碳源是否充足、内回流是否合理,或增加缺氧区HRT(2-4小时)。
3.节能优化
(1)采用变频曝气控制DO,降低电耗。
(2)利用ORP实时监测反硝化状态,动态调整碳源投加量。
4.日常维护
(1)定期排泥,维持污泥龄(SRT)在10-20天。
(2)监测生物相变化,及时发现微生物活性异常。
(来源:环保小蜜蜂)